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张艳琳, 鲁国艳,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4, Vol. 46 ›› Issue (04) : 63 -73.

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4, Vol. 46 ›› Issue (04) : 63 -73.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 幼虫头部 / 感受器 / 扫描电镜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艳琳, 鲁国艳,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4, 46(04): 63-73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