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Graphab-PLUS模型的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李豪, 吴明豪, 詹芳芷, 李虹烨, 张翔, 刘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5, Vol. 47 ›› Issue (01) : 95 -105.

PDF (6093KB)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5, Vol. 47 ›› Issue (01) : 95 -105.

耦合Graphab-PLUS模型的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6239K)

摘要

【目的】探索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和政策引导下的城市生态网络评估框架,为生态网络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前瞻布局。【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PLUS模型对3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借助Graphab计算不同情景下生态网络的景观连通性指标,构建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厘清问题并探讨中心城区的生态建设方向。【结果】(1)在总体规划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得到控制,呈现出分散式发展的趋势,整体绿色空间发展状态向好;城市扩张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向周边用地强烈扩张。(2)2005—2020年间,中心城区的连通概率指数(PC)下降了29.1%,城市生态网络有所退化。总体规划发展情景的生态网络状态改善显著,PC涨幅为62.6%;而城市扩张情景加重了生态退化的趋势,PC降幅为38.6%。(3)在个体水平上,连通概率变化指数等级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总体规划发展情景下,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完整,较高等级要素数量增加;城市扩张发展情景下整体网络结构愈发支离破碎,要素等级退化显著。(4)动态评估框架上,中心城区倾向低基底特征,各区网络特征差异显著。【结论】研究通过耦合Graphab-PLUS模型,探索了城市生态网络的评估方法,构建了“基底–韧性–潜力”的三维度动态评估框架,为明确区域生态发展导向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的优化建议:整体上补足区域生态短板,加强东南片区生态建设;在分区优化方面,优先提升海淀区生态网络的整体功能,着重保护石景山区的生态资源,并注重东西城区网络要素的系统性建设。

关键词

生态网络 / 景观图论 / 情景模拟 / 景观连通性 / 北京市中心城区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豪, 吴明豪, 詹芳芷, 李虹烨, 张翔, 刘志成 耦合Graphab-PLUS模型的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5, 47(01): 95-10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093KB)

2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