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小蠹林间种群扬飞日节律观察及飞行能力测定

顾颖, 任利利, 骆有庆, 刘董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5, Vol. 47 ›› Issue (04) : 1 -9.

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5, Vol. 47 ›› Issue (04) : 1 -9.

长林小蠹林间种群扬飞日节律观察及飞行能力测定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明确长林小蠹扬飞的日节律,探讨饥饿和交配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以预测其扩散模式和种群空间动态,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植物源引诱剂连续监测各时段长林小蠹的诱捕数量,以反映其野外的日飞行活动规律。利用飞行磨系统室内吊飞试验,测定长林小蠹的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结果】(1)5月长林小蠹的日飞行节律呈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05:00—08:00和18:00—19:30。(2)24 h吊飞结果显示:长林小蠹累计飞行距离最长可达6.994 km,平均为(0.784±0.010)km;累计飞行时间最长为20.36 h,平均为(2.77±0.31)h;飞行速度最快为0.848 km/h,平均为(0.231±0.007)km/h。(3)未交配雄虫的累计飞行距离和累计飞行时间均高于未交配雌虫,交配后性别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1)。24 h饥饿处理后,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增强,且对雄虫的起飞次数、累计飞行距离、累计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 <0.05)。交配后,雄虫的起飞次数、累计飞行距离、累计飞行时间、最大飞行速度显著增加(P <0.05),雌虫的累计飞行距离和平均飞行速度小幅增加,而累计飞行时间和最大飞行速度小幅降低。【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长林小蠹的日飞行节律主要集中在晨昏时段,其强大的飞行能力及以短距离迁飞为主的行为,可能对种群的空间动态和扩散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交配和饥饿显著增强雄虫的飞行能力,表明雄虫的飞行能力在种群扩散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预测长林小蠹的扩散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尤其在考虑饥饿和交配等因素对其迁飞能力的影响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长林小蠹 / 性别 / 饥饿 / 交配 / 飞行能力 / 飞行日节律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顾颖, 任利利, 骆有庆, 刘董浩 长林小蠹林间种群扬飞日节律观察及飞行能力测定[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5, 47(04): 1-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5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