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研究新民堡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及1785年惠回堡地震机制

于锦超, 李树武, 袁道阳, 王有林, 文亚猛, 张梨君, 陈露瑶

地球科学 ›› 2025, Vol. 50 ›› Issue (04) : 1470 -1484.

PDF
地球科学 ›› 2025, Vol. 50 ›› Issue (04) : 1470 -1484.

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研究新民堡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及1785年惠回堡地震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新民堡断裂是河西走廊西段酒西盆地内部最北侧的一条逆断裂-褶皱带,全新世晚期仍然活动,断错地貌清晰.利用高精度无人机SfM摄影测量方法与断错地貌精细解译,从构造地貌学角度厘定了新民堡断裂累积位错值和1785年惠回堡地震的同震地表位错.根据高分辨率地形地貌数据共测量统计了90组断层陡坎位错值,结合累积位移概率分布曲线,得到7次位错丛集峰值,推测新民堡断裂晚第四纪大致发生过7次古地震事件,符合丛集地震特征,最新两期位移量峰值0.9 m、1.5 m分别对应1785年地震及距今3.8±0.3 ka的古地震事件.根据其平均同震位错值0.9 m,核定1785年惠回堡地震震级约为6.6级,与历史地震考证结果吻合.结合铲式断层模型进一步厘定了新民堡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0.02 mm/a,水平缩短速率约为0.18±0.06 mm/a.综合分析表明,1785年惠回堡地震为发生在新民堡断裂上的一次逆断裂-褶皱型地震,与河西走廊内部发生的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和2002年玉门Ms5.9地震的发震机制类似,表明河西走廊盆地内部具有挤压逆冲-褶皱型的发震机制,未来需加强对此类地震构造带的进一步研究和震灾防御.

关键词

新民堡断裂 / 惠回堡地震 / 无人机影像 / 位移丛集 / 地球物理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于锦超, 李树武, 袁道阳, 王有林, 文亚猛, 张梨君, 陈露瑶 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研究新民堡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及1785年惠回堡地震机制[J]. 地球科学, 2025, 50(04): 1470-1484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