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纤维化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张潇予, 向杨, 张剑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24, Vol. 33 ›› Issue (08) : 1320 -1329.

PDF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24, Vol. 33 ›› Issue (08) : 1320 -1329.

胆道纤维化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胆道狭窄,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肝移植术引起的纤维化狭窄,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各种原因(如损伤、缺血、炎症和免疫疾病等)所致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上皮-间充质转化均可引起胆道纤维化,随后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管壁变厚、胆道内腔逐渐纤维化狭窄。胆道狭窄后胆汁流通不畅、淤积,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道硬化,甚至肝衰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总体生存率。TGF-β、Wnt及Notch信号通路等是引起胆道纤维化的重要机制,其中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的Wnt/PCP信号通路在胆管上皮细胞增殖和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最显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通过促进或抑制上述信号通路调控纤维化进程,且不同量的FGF对于纤维化过程的作用截然相反,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经皮经肝胆道造影下支架植入是胆道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下支架植入受限及难治性胆道狭窄的患者则选择手术治疗,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磁压榨吻合、胆管内射频消融、光动力疗法等。基于3D打印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仿生结构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可部分恢复或替代受损组织,实现胆道的再生修复,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此外,胆道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等方面也为胆道纤维修复提供了新途径。然而,尽管研究者使用不同活性材料制备的“人工胆管”在动物体内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均停留在实验阶段,而且未充分探索合成材料及支架上负载生物活性因子对胆道纤维化分子机制的影响。本文主要就胆道纤维化狭窄的可能机制,及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胆道狭窄研究和诊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胆道疾病 / 缩窄,病理性 / 纤维化 / 综述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潇予, 向杨, 张剑权 胆道纤维化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4, 33(08): 1320-132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