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损伤修复机制及新型治疗策略

彭柏铭, 向杨, 张剑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25, Vol. 34 ›› Issue (02) : 365 -374.

PDF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25, Vol. 34 ›› Issue (02) : 365 -374.

胆道损伤修复机制及新型治疗策略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胆道损伤可分为医源性和非医源性两大类,其中非医源性胆道损伤包括免疫性、感染性、血管性及缺血性、遗传性、特发性和肿瘤性损伤等。损伤后的胆管上皮会经历炎症修复、上皮再生修复、纤维修复等一系列紧密关联的病理过程,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与炎性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协同调控修复过程,以维持胆道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若缺乏有效干预,胆道损伤可导致胆汁漏、胆道狭窄,甚至进展为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胆道损伤的治疗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外科手术,还包括免疫调节、胆汁酸调节和肠道微生态调节等非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类器官技术以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组织工程支架等新型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并有望成为未来胆道损伤的有效治疗选择。本综述重点阐述胆道损伤的病因、修复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梳理现有及潜在的治疗手段,为未来胆道损伤的研究和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胆道疾病 / 基因编辑 / 类器官 / 组织工程 / 综述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彭柏铭, 向杨, 张剑权 胆道损伤修复机制及新型治疗策略[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5, 34(02): 365-374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