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后行补充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李磊, 骆大葵, 徐楠, 王雁军, 廉朋, 李心翔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25, Vol. 34 ›› Issue (04) : 769 -777.

PDF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25, Vol. 34 ›› Issue (04) : 769 -777.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后行补充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背景与目的:根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内镜切除后需行补充根治性手术。然而,鉴于早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并未从补充手术中获益。因此,精准筛选真正获益的患者,优化补充手术的适应证,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单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内镜切除后补充根治性手术中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3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治疗后接受补充根治性手术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分析补充外科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对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417例患者,其中36例(8.63%)术后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随着时间推移,补充手术例数呈上升趋势,而术后癌残留比例逐渐下降。纳入243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黏膜下浸润深度SM2及以上、肿瘤分化差、脉管癌栓阳性及肿瘤位置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39)及肿瘤位置(P=0.014)为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中,58.3%为单枚转移,63.9%局限于第1站,36.1%涉及第2站,未见第3站转移。仅4例患者术前影像提示淋巴结肿大。结论: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后补充手术数量虽明显增加,但实际淋巴结转移比例较低,提示存在一定的过度治疗风险。黏膜下浸润深度≥SM2和肿瘤位置为独立危险因素,D2淋巴结清扫为必要标准,影像学评估价值有限,临床决策需注重精准化与个体化。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 淋巴转移 / 肿瘤浸润 / 外科手术,胃肠道内窥镜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磊, 骆大葵, 徐楠, 王雁军, 廉朋, 李心翔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后行补充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5, 34(04): 769-777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