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和室间隔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对比

宋邦荣, 徐晓宇, 党海明, 董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4, Vol. 34 ›› Issue (21) : 71 -76.

PDF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4, Vol. 34 ›› Issue (21) : 71 -76.

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和室间隔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对比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评估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和室间隔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在外科治疗方面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83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梗阻部位分为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组71例和室间隔中部肥厚型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手术方式、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吸烟率、糖尿病患病率,心力衰竭发生率、NYHA心功能分级构成、二尖瓣反流程度构成、二尖瓣病理类型构成及处理方式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房颤及手术死亡例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组体外循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室间隔中部肥厚型组(P <0.05)。术前,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组左室流出道压差、左室流出道流速、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室舒末径、射血分数均高于室间隔中部肥厚型组(P <0.05),左室收末径低于室间隔中部肥厚型组(P <0.05)。术后1年,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组射血分数高于室间隔中部肥厚型组(P <0.05),左室收末径低于室间隔中部肥厚型组(P <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且无再次手术、远期并发症或死亡的情况发生。结论 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和室间隔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梗阻性心肌病 / 室间隔基底部肥厚 / 室间隔中部肥厚 / 临床特点 / 外科治疗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宋邦荣, 徐晓宇, 党海明, 董然 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型和室间隔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对比[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4, 34(21): 71-7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1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