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理筋手法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李辉, 潘宝燕, 管然祺, 亓立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4, Vol. 34 ›› Issue (07) : 67 -72.

PDF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4, Vol. 34 ›› Issue (07) : 67 -72.

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理筋手法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4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均给予理筋手法治疗,采用椎旁肌群MRI影像学测定椎旁肌相对横截面积(RCSA)和脂肪信号分数(FSF),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总RCSA和总FSF在理筋手法治疗效果中的评估价值。结果 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MDQ)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共有34例治疗显效,52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5.44%;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多裂肌总RCSA差值和总FSF差值均低于有效患者(P <0.05),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竖脊肌总RCSA差值和总RCSA差值均低于有效患者(P <0.05);多裂肌总RCSA、多裂肌总FSF、竖脊肌总RCSA、竖脊肌总FSF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34、0.804和0.760,敏感性分别为79.36%(95%CI:0.512,0.897)、82.69%(95%CI:0.517,0.952)、75.64%(95%CI:0.457,0.890)和70.21%(95%CI:0.403,0.847);特异性分别为71.25%(95%CI:0.413,0.857)、78.69%(95%CI:0.563,0.942)、70.25%(95%CI:0.410,0.820)和59.36%(95%CI:0.393,0.806)。结论 椎旁肌群MRI影像学可用于定量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对于指导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 磁共振成像 / 椎旁肌群 / 理筋手法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辉, 潘宝燕, 管然祺, 亓立勇 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理筋手法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4, 34(07): 67-72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