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迹地恢复后不同稳定机制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研究

路蕙铷, 林一萍, 韩莉, 辛颖

森林工程 ›› 2024, Vol. 40 ›› Issue (02) : 60 -67.

PDF (1382KB)
森林工程 ›› 2024, Vol. 40 ›› Issue (02) : 60 -67.

火烧迹地恢复后不同稳定机制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1414K)

摘要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不同方式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研究未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人工恢复的林分土壤总有机碳、未保护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变化不显著。除化学保护有机碳和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外,其余各保护态有机碳均表现为上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下层(P<0.05)。2)2种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以未保护有机碳占比最高,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占比最低。与天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下的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占比显著提高2.80%~3.19%(P<0.05)。3)回归分析表明,除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和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外,其余各保护态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32 a的人工恢复,更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积累,土壤未保护有机碳的积累更多。研究结果为该区域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 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 重度火烧迹地 / 植被恢复 / 大兴安岭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路蕙铷, 林一萍, 韩莉, 辛颖 火烧迹地恢复后不同稳定机制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研究[J]. 森林工程, 2024, 40(02): 60-67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382KB)

1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