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技术的疗效比较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磊, 田佳宁, 周战辉, 李晶

中国内镜杂志 ›› 2024, Vol. 30 ›› Issue (08) : 42 -51.

PDF
中国内镜杂志 ›› 2024, Vol. 30 ›› Issue (08) : 42 -51.

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技术的疗效比较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比较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单排技术、双排技术和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并对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2月106例于该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排组(n=35)、双排组(n=32)和缝线桥组(n=39)。分别于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并测量3组患者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撕裂发生率和慢性疼痛发生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慢性疼痛,分为慢性疼痛组(n=21)和非慢性疼痛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缝线桥组术后3和6个月VAS明显低于单排组和双排组,3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VAS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缝线桥组术后3和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高于单排组和双排组,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大于单排组和双排组。3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明显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缝线桥组术后再撕裂发生率低于单排组和双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67),但单排组与双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67)。3组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疼痛组女性占比、撕裂直径<1.0 cm占比和术后重度疼痛占比明显高于非慢性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吸烟史和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病程、损伤部位和损伤原因等)后,女性、撕裂直径<1.0 cm和术后重度疼痛是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相对于单排缝合技术和双排缝合技术,能更快地缓解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增加活动度,且术后再撕裂的发生风险低。但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均存在一定的慢性疼痛风险,且女性、撕裂直径<1.0 cm和术后重度疼痛是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单排技术 / 双排技术 / 缝线桥技术 / 关节镜 / 肩袖损伤 / 术后慢性疼痛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磊, 田佳宁, 周战辉, 李晶 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技术的疗效比较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 2024, 30(08): 42-51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