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支气管镜诊疗的临床观察

周颖, 汪雅琴, 束天昆, 黄静, 杜鹏, 苟婷婷

中国内镜杂志 ›› 2024, Vol. 30 ›› Issue (07) : 9 -15.

PDF
中国内镜杂志 ›› 2024, Vol. 30 ›› Issue (07) : 9 -15.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支气管镜诊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支气管镜诊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选择最佳麻醉方式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该院行支气管镜诊疗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W组(雾化吸入利多卡因联合静脉镇静)、Q组(喉罩全身麻醉)和H组(喉麻管喷洒利多卡因联合全身麻醉),每组各50例。记录不同时点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苏醒期不良反应、苏醒时间和麻醉药物用量。结果 T1和T2时点,W组SpO2为(89.4±0.7)%和(91.8±0.3)%,明显低于T0时点的(99.6±0.8)%,且低于Q组的(98.6±1.3)%和(98.5±1.6)%,以及H组的(99.7±0.3)%和(98.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和T2时点,W组MAP为(108.5±7.8)和(105.6±7.3) mmHg,明显高于T0时点的(87.5±8.6) mmHg,且高于Q组的(92.6±8.5)和(85.8±11.3) mmHg,以及H组的(85.7±9.2)和(85.2±10.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和T3时点,Q组MAP为(92.6±8.5)和(91.4±8.6)mmHg,高于T0时点的(87.8±7.5)mmHg,且高于H组的(85.7±9.2)和(86.5±7.2)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和T2时点,W组HR为(92.7±9.6)和(91.3±9.2)次/min,高于T0时点的(72.3±8.4)次/min,且高于Q组的(75.3±11.6)和(78.5±12.8)次/min,以及H组的(76.6±10.7)和(77.2±8.5)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Q组苏醒期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和咳嗽发生率高于W组和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苏醒时间为(11.5±7.2)min,明显短于W组的(16.8±8.5)min和Q组的(17.6±6.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丙泊酚用量为(314.3±12.7) mg,瑞芬太尼用量为(211.6±12.5)μg,少于W组的(390.5±12.4) mg和(268.4±13.6)μg,以及Q组的(387.6±15.2) mg和(372.5±15.3)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米库氯铵用量为(23.7±3.8) mg,少于Q组的(32.5±4.3)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喉麻管喷洒利多卡因联合全身麻醉用于支气管镜诊疗术,利于呼吸管理,且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少,是最佳麻醉方式。

关键词

支气管镜 / 全身麻醉 / 雾化 / 表面麻醉 / 不良反应 / 利多卡因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周颖, 汪雅琴, 束天昆, 黄静, 杜鹏, 苟婷婷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支气管镜诊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内镜杂志, 2024, 30(07): 9-1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