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6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依据其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101)和未抗凝组(n=95),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未抗凝组患者的年龄高于抗凝组,大学及以下教育水平占比、血管疾病占比、贫血占比、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MLHFQ)评分≥40分占比、血红蛋白<110g/L占比、左心房内径<40mm占比、长期就诊医院距离≥5km占比、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占比、使用地高辛占比均高于抗凝组,慢性心力衰竭史占比、血栓栓塞史占比、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占比均低于抗凝组,病史短于抗凝组,TG水平低于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抗凝治疗为应变量,赋值1=未抗凝治疗,0=抗凝治疗。各因素均来源于表1内P<0.05的指标,取所有样本的中位值为自变量,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无慢性心力衰竭史、无血栓栓塞史、MLHFQ评分<40分、抗血小板治疗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P<0.05)。未抗凝组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MLHFQ评分水平高于抗凝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test, 6-MWT)水平低于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率相对较低,应当对存在影响抗凝治疗相关因素的患者加强管理及相关教育,提升抗凝治疗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
抗凝
/
因素
/
预后
Key words
王志谦, 孟祥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 47(03): 53-56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