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崔阳阳, 孙艳雷, 刘德翠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24, Vol. 47 ›› Issue (02) : 128 -131.

PDF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24, Vol. 47 ›› Issue (02) : 128 -131.

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全科门诊治疗的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药物组,每组各纳入80例,西药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中西联合药物组采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估、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VB)和全血纤维蛋白原(FIB),脑血流动力学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和阻力系数(RI)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西联合药物组患者的DARS、DHI量表评分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分均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PV、WVB和FIB水平均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LVA、RVA和BA水平较西药组高,RI水平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寒战、心悸、皮疹、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率为10.00%,西药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血压黏稠度,并有效调节患者脑血流动力循环。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血塞通 / 甲磺酸倍他司汀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崔阳阳, 孙艳雷, 刘德翠 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 47(02): 128-131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5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