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磁共振技术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或不伴精神发育迟缓中的应用研究

王长浩, 程美英, 沈艳勇, 张晓雪, 冯占起, 杨喆璇, 赵鑫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24, Vol. 35 ›› Issue (06) : 386 -390+395.

PDF (896KB)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24, Vol. 35 ›› Issue (06) : 386 -390+395.

集成磁共振技术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或不伴精神发育迟缓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917K)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集成磁共振(Synthetic MRI,SyMRI)技术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伴精神发育迟缓(MR)儿童(ASD伴MR组)、ASD儿童(ASD组)、正常儿童(对照组)3组儿童脑区T1、T2弛豫值的差异,并评估SyMRI中T1、T2弛豫值的诊断效能。方法:共纳入20例ASD伴MR儿童(ASD伴MR组)、20例ASD儿童(ASD组)、2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所有儿童在3.0T MRI上行常规MRI和SyMRI MAGiC序列扫描来获取T1、T2弛豫值,测量所有儿童10个白质及灰质感兴趣区域的T1、T2弛豫值。分析有差异脑区T1、T2弛豫值与儿童行为发育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1、T2弛豫值在区分ASD伴或不伴MR中的诊断效能。结果:ASD伴MR组、ASD组、对照组之间左侧丘脑的T1弛豫值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esell量表中,ASD伴MR组左侧丘脑T1弛豫值与适应性行为评分间呈正相关(r=0.536,P<0.05)。左侧丘脑的T1弛豫值在区分ASD伴或不伴MR中具有较好的效能(AUC>0.7)。结论:T1弛豫值可以较好的评估ASD伴或不伴MR儿童大脑微观结构的异常,有助于更好的了解ASD伴或不伴MR的病理机制以及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 智力障碍 / 儿童 / 磁共振成像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长浩, 程美英, 沈艳勇, 张晓雪, 冯占起, 杨喆璇, 赵鑫 集成磁共振技术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或不伴精神发育迟缓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4, 35(06): 386-390+39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96KB)

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