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多模态超声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模型构建

郝振民, 郭振宁, 邓宇光, 吴冬倩, 张胜楠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25, Vol. 36 ›› Issue (05) : 361 -364.

PDF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25, Vol. 36 ›› Issue (05) : 361 -364.

基于临床多模态超声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模型构建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临床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模型。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确诊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00例为非特异性腰痛组,同时纳入正常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超微血管成像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非特性腰痛患者的核心肌群,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状态。对比总结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多模态超声特征,并构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模型。结果:非特异性腰痛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5.45±0.97)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诊断模型结果提示年龄增高、多裂肌肌肉内微血管血管阻力指数增高、多裂肌弹性模量值增高、腹横肌肌肉内微血管血管阻力指数增高以及腹横肌弹性模量值增高,均为非特异性腰痛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增高、多裂肌肌肉内微血管血管阻力指数增高、多裂肌弹性模量值增高、腹横肌肌肉内微血管血管阻力指数增高以及腹横肌弹性模量值增高对于临床辅助诊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腰痛 /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郝振民, 郭振宁, 邓宇光, 吴冬倩, 张胜楠 基于临床多模态超声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模型构建[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5, 36(05): 361-364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