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尿蛋白组学技术探索凝血酶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参与IgA血管炎发病的机制

刘萌萌, 侯改灵, 杨晓青, 张秋爽, 梅晓峰, 丁樱, 宋兰, 黄岩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4, Vol. 26 ›› Issue (07) : 683 -689.

PDF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4, Vol. 26 ›› Issue (07) : 683 -689.

运用尿蛋白组学技术探索凝血酶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参与IgA血管炎发病的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索高凝状态参与IgA血管炎(IgA vasculitis, IgAV)发病的证据、尿生物标志物及部分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筛选10例正常儿童和10例IgAV患儿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Reactome通路分析。运用STRING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分析。在验证队列中,纳入15例正常儿童和25例IgAV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验证尿液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gAV患儿与正常组之间共筛选出772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768个,下调蛋白4个)。Reactome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脱颗粒、血小板活化及止血通路参与IgAV的发生。差异蛋白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在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凝血酶是参与血小板活化和止血通路的关键蛋白。PPI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与多种参与炎症反应的差异蛋白具有直接作用,并通过它们与MIF相互作用。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IgAV患儿尿凝血酶/肌酐、尿MIF/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凝血酶通过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参与IgAV的发病;尿凝血酶和MIF可作为反映IgAV患儿高凝与炎症状态的生物标志物。[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4,26 (7):683-689]

关键词

IgA血管炎 / 蛋白质组学 / 凝血酶 / 高凝 / 炎症 / 儿童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萌萌, 侯改灵, 杨晓青, 张秋爽, 梅晓峰, 丁樱, 宋兰, 黄岩杰 运用尿蛋白组学技术探索凝血酶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参与IgA血管炎发病的机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4, 26(07): 683-68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