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系)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张勇, 杨子博, 刘畅, 杜莹莹, 周羊梅, 王安邦, 顾正中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9) : 1167 -1179.

PDF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9) : 1167 -1179.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系)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为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系)抗病基因分布及其遗传基础,以2021-2022年度从515份黄淮麦区白皮小麦品种(系)中鉴定获得的60份赤霉病抗性较好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单花滴注法、分子标记检测及小麦55K SNP芯片技术分别对其赤霉病抗性、基因组成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2022-2023年度高抗、中抗和中感材料分别有1、36和23份,占比分别为1.67%、60.0%和38.33%;2023-2024年度没有鉴定到高抗材料,而中抗和中感的材料分别有39和21份,占比分别为65.0%和35.0%。综合两个年度鉴定结果,抗性稳定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有33份,占比为55.0%;稳定表现为中感的材料有17份,占比为28.3%;其余材料抗性在年度间存在差异,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经基因分子检测,供试材料中携带Fhb1、Fhb2、Fhb4、Fhb5、Fhb7和Qfhs.crc-2DL的材料分别有17、4、6、3、4和8份,占比分别为28.3%、6.7%、10.0%、5.0%、6.7%和13.3%;聚合两个基因、三个基因和三个以上基因的材料分别有7、4和1份,占比分别为11.7%、6.7%和1.7%。从遗传多样性看,供试材料间遗传基础较为狭窄,品种(系)间遗传距离为0.026~0.532 cM,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384 cM。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五类,分别包含6、4、10、3和37份品种(系),聚类结果基本符合地域来源和系谱特征。

关键词

黄淮麦区 / 小麦 / 赤霉病 / 分子标记 / 遗传多样性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勇, 杨子博, 刘畅, 杜莹莹, 周羊梅, 王安邦, 顾正中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系)的鉴定和遗传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9): 1167-117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