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老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及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孟立立, 王建铭, 朱鲜阳, 庚靖淞, 王琦光

心脏杂志 ›› 2024, Vol. 36 ›› Issue (06) : 650 -655.

PDF
心脏杂志 ›› 2024, Vol. 36 ›› Issue (06) : 650 -655.

经导管老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及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龄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封堵术及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09年1月到2023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介入成功封堵治疗的大于60岁患者59例,通过术后即刻造影、术后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评价术后即刻、24 h心电图及TTE、(2~7)d心电图、1、3、6、12个月及每年随访封堵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59例大于60岁患者均为pmVSD,介入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心律失常发生37例(63%),除2例c AVB,其他心律失常发生35例,包括窦性心动过缓9例(15%);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伴I°房室传导阻滞1例)(3%);室性早搏、房性早搏21例(36%);间歇性交界心律2例(3%),室内束支传导延长1例(2%)。术后心律失常组和非术后心律失常组的性别、身高、体质量、症状、体征、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NYHA分级、合并膜部膨出瘤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律失常组的年龄大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BSA小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术后心律失常组和非术后心律失常组的胸心比、超声心动图数据、缺损大小、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封堵器尺寸、dVSD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律失常组的dVSD/BSA大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多因素回归显示年龄(OR=1.723,95%CI:1.613~1.845,P<0.01)和dVSD/BSA(OR=1.231,95%CI:1.182~1.283,P<0.01)为pmVSD封堵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而BSA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术后心律失常组和非术后心律失常组随访结果无差异,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在6个月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随访期间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栓塞,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TTE复查示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均为微量或少量,术后即刻发生率为19%,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新发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返流。2例分别于术后3年及6年死亡(死因急性心肌梗塞及肺癌),55例患者随访期间心功能均为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Ⅰ级或Ⅱ级。结论 大于60岁老龄pm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较高,对于经严格筛选的老龄pmVSD患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握,术中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及术后严密随访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 导管插入术 / 心间隔封堵装置 / 老年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孟立立, 王建铭, 朱鲜阳, 庚靖淞, 王琦光 经导管老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及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J]. 心脏杂志, 2024, 36(06): 650-65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