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AF血栓发病患者外周血IL-33及其受体sST2 mRNA表达特征分析

牛津, 马昕, 牟倩倩, 李欣燕, 蔡晓庆

心脏杂志 ›› 2025, Vol. 37 ›› Issue (06) : 667 -673.

PDF
心脏杂志 ›› 2025, Vol. 37 ›› Issue (06) : 667 -673.

NVAF血栓发病患者外周血IL-33及其受体sST2 mRNA表达特征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33(IL-33) mRNA及其受体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sST2)mRNA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血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2月到2024年3月于九四〇医院接受诊治的340例NVAF患者为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随访期内发生终点事件情况(是否发生动脉血栓)将NVAF组分为血栓事件组(n=33例)以及无事件组(n=307例)两个亚组。采用RT-PCR测定受试者外周血中IL-33 mRNA、sST2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3组IL-33 mRNA、sST2 mRNA表达的差异,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价IL-33 mRNA、sST2 mRNA预测血栓事件的性能,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优势比(OR),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得出风险比(H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VAF组及其两个亚组(血栓事件组和无事件组)IL-33 mRNA、sST2 mRNA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血栓事件组IL-33 mRNA、sST2 mRNAT表达较无事件组、NVAF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外周血IL-33 mRNA、sST2 mRNA预测NVAF患者3个月内血栓事件的AUC分别为0.823、0.802,而联合诊断的AUC为0.923,且灵每度为88.16%,特异度为85.58%,均高于单个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VAF患者外周血IL-33 mRNA、sST2 mRNA与年龄、缺血事件、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等显著相关(均P<0.01),而与性别、抗凝药物类型和服药依从性等则无显著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33 mRNA、sST2 mRNA与缺血事件、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等显著相关(均P<0.01),而与年龄则无显著相关。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外周血IL-33 mRNA、sST2 mRNA表达未高于临界值者与高于临界值者在3个月内的血栓事件相对HR分别为0.773和0.801,而两者联合预测时,其血栓事件相对HR为0.734,可有效识别血栓事件。结论 NVAF抗凝患者外周血中IL-33 mRNA、sST2 mRNA表达变化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并与3个月内的血栓风险关系紧密,对此类患者发生血栓的预测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 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 / 预测价值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牛津, 马昕, 牟倩倩, 李欣燕, 蔡晓庆 NVAF血栓发病患者外周血IL-33及其受体sST2 mRNA表达特征分析[J]. 心脏杂志, 2025, 37(06): 667-673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4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