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分布及成因机制

山述娇, 唐松, 袁海锋, 张玺华, 陈聪, 林怡, 叶子旭, 匡明志, 肖钦仁, 马梓珂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Vol. 51 ›› Issue (06) : 927 -941.

PDF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Vol. 51 ›› Issue (06) : 927 -941.

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分布及成因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前勘探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内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川中—川北地区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因此对储层的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和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的把握对勘探部署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基于钻井资料,利用岩相学、阴极发光、同位素以及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对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沉积演化规律、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分布特征的研究。研究认为:(1)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茅二下亚段-茅二上亚段,茅口组早-中期为缓坡沉积体系,中晚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自南向北形成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体系,沿台洼边缘形成地貌高带,发育高能滩相颗粒灰岩,奠定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发育在茅二段-茅三段高能滩相灰岩中,总体上具有“垂向分段、向北分带”特征,自茅二段到茅三段沉积期,白云岩分布由磨溪—龙女寺地区向北迁移至南充—元坝地区。(3)茅口组白云石分为基质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第一类白云石的云化为准同生-浅埋藏期,主要受同生-准同生海源流体云化作用,发暗红光的基质白云石在浅埋藏期叠加了较弱的外源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第二类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时间为埋藏期,主要为热液流体混合地层卤水,受到了较强的外源热液改造。

关键词

川中东部地区 / 二叠系茅口组 / 白云岩 / 沉积相 / 海源流体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山述娇, 唐松, 袁海锋, 张玺华, 陈聪, 林怡, 叶子旭, 匡明志, 肖钦仁, 马梓珂 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分布及成因机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06): 927-941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5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