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渝东早寒武世裂陷槽的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初探

周刚, 李忠权, 张本健, 龙伟, 陈骁, 黄梓桑, 钟原, 和源, 喻黎明, 乔艳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Vol. 51 ›› Issue (06) : 1022 -1031.

PDF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Vol. 51 ›› Issue (06) : 1022 -1031.

鄂西—渝东早寒武世裂陷槽的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初探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根据地震剖面、航磁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现了鄂西—渝东裂陷槽,初步界定了裂陷槽的西边界,并对其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证。在筇竹寺时期裂陷槽呈北东向展布,其西边界介于焦石1井—利1井一线,东边界介于宜地4井—宜地3井一线。之后,在沧浪铺期经过填平补齐,裂陷槽厚度范围明显缩小,且沉降中心由长生1井向北东方的鄂参1井迁移。另外,龙王庙组整体厚度变化不大,表明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沉积时期是裂陷槽主要的填平补齐时期。在沧浪铺组沉积时期,裂陷槽于高桥一带发育优质烃源岩;而在相对较浅的双流坝地区发育优质储集岩。

关键词

四川盆地 / 鄂西—渝东裂陷槽 / 演化过程 / 成因机制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周刚, 李忠权, 张本健, 龙伟, 陈骁, 黄梓桑, 钟原, 和源, 喻黎明, 乔艳萍 鄂西—渝东早寒武世裂陷槽的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初探[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06): 1022-1031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