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的机制及治疗

彭祥, 莫晓叶, 李湘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4, Vol. 49 ›› Issue (03) : 457 -466.

PDF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4, Vol. 49 ›› Issue (03) : 457 -466.

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的机制及治疗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紧急情况。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患者发生贫血与高病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差密切相关。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患者中普遍存在贫血,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胃肠道缺血性损伤、铁调素异常、医源性失血及营养不良等,可通过输血,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炎,抗氧自由基,补充造血原料,保护胃肠道黏膜,使用铁调素抗体及拮抗剂等措施来改善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因此,探讨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的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改善贫血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以及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心脏骤停 / 贫血 / 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 铁调素 / 胃肠道缺血性损伤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彭祥, 莫晓叶, 李湘民 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的机制及治疗[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49(03): 457-46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