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摘要
目的:自评健康状况是反映个体综合健康状况的重要主观指标,其与实际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医务人员在健康促进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其自评健康状况与实际健康状况的关联及其变化特征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使用前瞻性队列的数据进行纵向研究,探究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自评健康状况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该群体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南省公职人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参与者中,纳入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医务人员,采用队列研究课题组设计的“健康自测问卷”调查医务人员的基本社会人口学信息、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及常见慢性病患病和亚健康症状等情况。分析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的特征及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讨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与实际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该队列样本2018年、2020年2个年度的纵向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3 820名符合入组标准的医务人员。2018年基线调查时期有1 118名(29.27%)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为差,2 396名(62.72%)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为一般,306名(8.01%)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为好。2020年随访时有791名(20.71%)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变差,826名(21.62%)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改善,2 203名(57.67%)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未发生改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评分与慢性病患病数量(r=-0.063)、躯体亚健康症状评分(r=-0.413)、抑郁症状得分(r=-0.357)、焦虑症状得分(r=-0.325)均呈负相关(均P<0.001);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评分与躯体亚健康症状评分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13,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3年观察期内,躯体亚健康症状减少(OR=1.697,95%CI 1.415~2.036)、焦虑症状缓解(OR=1.391,95%CI 1.073~1.804)、暴饮暴食行为减少(OR=1.746,95%CI 1.183~2.577)、膳食结构改善(OR=1.501,95%CI1.222~1.843)和睡眠质量提升(OR=1.560,95%CI 1.225~1.987)的医务人员在随访时的自评健康状况改善的可能性更高。躯体亚健康症状增多(OR=1.510,95%CI 1.233~1.863)、抑郁症状加重(OR=1.642,95%CI 1.235~2.183)、焦虑症状加重(OR=1.385,95%CI 1.024~1.873)、久坐(OR=2.140,95%CI 1.564~2.929)、不能按时用餐(OR=1.681,95%CI1.139~2.483)、经常吃夜宵(OR=2.008,95%CI 1.067~3.778)、饮食口味偏咸的行为增多(OR=1.564,95%CI 1.132~2.161)、膳食结构变差(OR=1.367,95%CI 1.126~1.660)和睡眠质量变差(OR=1.806,95%CI 1.371~2.379)的医务人员,其自评健康状况变差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与实际健康状况相关,其中与躯体亚健康症状的相关性较高;医务人员实际健康状况的变化和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是其自评健康状况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可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主动健康的能力来改善其健康水平。
关键词
医务人员
/
自评健康
/
健康相关行为
/
纵向研究
/
亚健康症状
Key words
张坤栋, 罗丹, 陈志恒, 杨娉婷, 肖水源
医务人员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49(09): 1456-1468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