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立场的发展与批判——基于文本中解构自我异化线索的研究

王道林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36 ›› Issue (06) : 118 -126.

PDF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36 ›› Issue (06) : 118 -126.

巴黎时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立场的发展与批判——基于文本中解构自我异化线索的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巴黎时期的马克思虽仍处在“费尔巴哈的总问题”中,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却逐渐从坚定拥护转向隐晦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解构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并且对费尔巴哈宗教人本学批判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发挥,指出宗教背后代表着一个“颠倒的世界”,明确了哲学接下来的任务是批判“非神圣形象下的自我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性活动”的阐发,揭开了“异化劳动”的秘密,提出了以“共产主义”解构“非神圣形象下的自我异化”的设想。同时,马克思在哲学上通过“对象性活动”的创设,隐晦地表达了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立场上对黑格尔批判的“贫困”,重新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的“历史感”,用“对象性活动”的概念综合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与德国古典哲学中“活动”的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 / 费尔巴哈 / 黑格尔 / 宗教 / 异化劳动 / 对象性活动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道林 巴黎时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立场的发展与批判——基于文本中解构自我异化线索的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6(06): 118-12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