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规范属性与解释纠偏

曾磊, 靳媛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36 ›› Issue (03) : 52 -61.

PDF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36 ›› Issue (03) : 52 -61.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规范属性与解释纠偏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犯罪参与结构由传统犯罪层级式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式的链条结构转变,使得立法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应对犯罪参与模式的改变,解决网络犯罪行为不适应传统共同犯罪理论的难题。立法者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规制“不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但未就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加以说明。理论界关于该罪性质的探讨主要着眼于共犯性的视角,但是以共犯性解释该罪的性质又会产生正犯不存在或者难以查证时归责标准阙如、意思联络趋弱而难以认定共犯、共犯与正犯危害性异化致使按照共犯理论归责违背罪刑均衡原则等适用困境。量刑规则说、共犯正犯化等以完全共犯性为着力点的学说,忽视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正犯属性,造成了适用困境并违背了对该罪的立法初衷。故此,跳出传统的对罪名性质解释单一的桎梏,承认部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正犯性,根据“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与“不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的不同,在“共犯性”与“正犯性”双重视角下区分认定该罪的性质,使得同一罪名在不同的适用情形下呈现动态的性质解读,以突破现有理论的适用困境。这对于契合司法实务向多元性与不可预测性发展,应对因传统刑法理论相对滞后而导致适用冲突不断的现实难题,对纠偏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适用等,尤为必要。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 不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 / 规范属性 / 解释纠偏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曾磊, 靳媛媛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规范属性与解释纠偏[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6(03): 52-61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