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1125K)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脑灌注方式在老年急性主动脉夹层中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选择2015年1月—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同一手术组收治的206例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同期弓部手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A(狭窄度<50%,68例)、B(狭窄度为50%~70%,68例)、C(狭窄度>70%,70例)三组,B组和C组再分为B1(34例)、B2(34例)、C1(35例)、C2(35例)四个亚组。A组和B1组均采用单纯深低温停循环下右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灌注量为5~10 mL/(kg·min);B2组和C1组仍采用上述灌注方法,灌注量为10~15 mL/(kg·min);C2组采用双侧灌注,灌注量10~15 mL/(kg·min)。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韦氏记忆量表、Glasgow昏迷评分检测术前术后神经功能。(2)实验动物选用白猪幼猪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8~10 kg。使用血管夹或缝线技术造成不同程度的狭窄,再根据灌注方法分为A(16只)、B1(8只)、B2(8只)、C1(8只)、C2(8只)五组。动物实验中各组的灌注方式和各组的灌注量同方法(1)。各组动物血液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含量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1)术前1天,各组间的BAE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各组间的BAE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BAEP大于A组(P<0.05),B2组BAEP小于B1组(P<0.05),C1组大于B2组(P<0.05),C2组BAEP小于C1组(P<0.05)。术前1天与术后第7天,各组间的韦氏记忆量表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7天,B1组、B2组、C1组、C2组的韦氏记忆量表结果均低于术前1天(P<0.05)。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各组的Glasgow昏迷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1组、B2组、C1组、C2组Glasgow昏迷评分均低于术前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出现1例昏迷,术后第7天恢复;C1组出现1例定向力障碍,术后第5天恢复;其余各组未发现并发症,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7天,各组动物的Bax、Bcl-2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1、B2、C1、C2组Bax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Bcl-2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 不同脑灌注方式在老年急性主动脉夹层术中可能对脑保护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较高的灌注量或双侧灌注会对神经功能产生正面影响。不同的灌注方式对细胞凋亡通路有调控作用,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脑灌注方式
/
急性主动脉夹层
/
脑保护作用
/
神经并发症
Key words
朱涛, 张为民, 阿不都乃比·麦麦提艾力, 刘正, 俞国军, 霍强
不同脑灌注方式在老年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脑保护作用比较及机制[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5, 46(02): 134-140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