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大学生对非故意伤害预防的认知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周晓炜,林茗怡,黄静,帅樊圣,黎霞红,石修权

伤害医学(电子版) ›› 2020, Vol. 9 ›› Issue (4) : 37 -41.

PDF (4059KB)
伤害医学(电子版) ›› 2020, Vol. 9 ›› Issue (4) : 37 -41. DOI: 10.3868 / j.issn.2095-1566.2020.04.006
论著

遵义市大学生对非故意伤害预防的认知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4156K)

摘要

目的 阐明遵义市大学生非故意伤害的特征,了解遵义市大学生对非故意伤害预防的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来源,分析不同特征大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12月在遵义市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三所高校共908名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其近一年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及对非故意伤害预防的认知情况等,运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遵义市大学生近一年的非故意伤害发生率为19.49%,男生高于女生(24.11% vs 17.41%,P<0.05)。愿意主动学习非故意伤害预防知识的学生年伤害发生率低于不愿学习者 (15.62% vs 24.10%,P<0.05)。在对非故意伤害的认知中,认为“倒热水被烫伤”“削笔被划伤”及“家务劳动时受伤”是最常见的非故意伤害情形的学生比例分别是78.19%、69.60%、66.52%。在学生认知来源中网络占比最大(84.2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表明:男性、不愿意主动学习、经常乱穿马路是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大于6小时是保护因素。结论 大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率性别差异明显,充足的睡眠可降低伤害发生率。纠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男生相关危险行为,提高其非故意伤害的预防意识是降低大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非故意伤害 / 大学生 / 认知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周晓炜,林茗怡,黄静,帅樊圣,黎霞红,石修权 遵义市大学生对非故意伤害预防的认知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0, 9(4): 37-41 DOI:10.3868 / j.issn.2095-1566.2020.04.006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4059KB)

72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