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分析

李林耘, 李宗芳, 苏国苗, 刘士岳, 李彦熙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8) : 7 -16.

PDF (2094KB)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8) : 7 -16.

对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2143K)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及其他分子标记物相关性。方法 收集326例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及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的病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1p/19q的共缺失状态,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IDH1/2、TP53、TERT启动子突变状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TRX、PDGFRA、EGFR、 CIC、FUBP1、INA、PTEN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MGMT)甲基化水平。结果 326例成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1p/19q状态检测结果为37.6%的肿瘤1p/19q未共缺失,超过一半的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缺乏星形细胞特征性标记物p53和ATRX表达。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队列中,年龄较小(<45岁)、WHO 2级和典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形态学的患者,预后较好(P <0.01),典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形态学与TERTp突变状态、p53表达、EFGR表达、PDGFRA表达相关(P <0.05)。FUBP1、TERT、MGMT、PDGFRA、EGFR、PTEN、INA和CIC的表达未检测到显著的预后价值(P> 0.05)。结论 依据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星形细胞瘤不能解释所有的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肿瘤”,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可能形成弥漫性胶质瘤的一个不同亚群。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 1p/19q未共缺失 / 分子标记物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林耘, 李宗芳, 苏国苗, 刘士岳, 李彦熙 对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8): 7-1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094KB)

1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