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李豫, 朱琳, 陈科容, 李依, 余忠祥, 吴成银, 施红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7) : 92 -98.

PDF (1465KB)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7) : 92 -98.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1499K)

摘要

目的 探究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疗效。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36例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予以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评估患者下肢肌力(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下肢运动能力: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10 m步行试验(10MWT)、步态分析(Tinett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量表。用近红外功能成像对2名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及2名健康志愿者运动状态下脑功能进行监测。结果 训练2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下肢功能均有改善。观察组髂腰肌肌力(P <0.01)、股四头肌(P <0.01)、腘绳肌(P <0.01);小腿三头肌(P <0.005),胫骨前肌(P <0.005)肌力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运动能力均得到改善: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得分提高(P <0.01)、10 m步行试验(10MWT)时间缩短(P <0.01)、步态分析(Tinetti评分)得分提高(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有提高(P <0.01)。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实时监测,在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运动状态下,观察到卒中后偏瘫患者2侧大脑半球脑网络连接强度较健康志愿者降低。结论 2组治疗方案均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传统康复联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显著;增强2侧大脑半球的脑网络连接可能是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

脑卒中 / 外骨骼机器人 / 偏瘫 / 近红外功能成像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豫, 朱琳, 陈科容, 李依, 余忠祥, 吴成银, 施红伶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7): 92-98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465KB)

1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