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分析

李由, 丁恒, 崔亮, 赵元曦, 展恩雨, 李兴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5) : 94 -102.

PDF (1333KB)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5) : 94 -102.

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1364K)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与后路腰椎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结果,评估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2例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18例,平均54岁,分为A、B 2组,每组21例,A组患者均行后外侧经皮椎间孔镜下清创术,联合软组织浸泡法提高病原学检出率。B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腰椎评分(JOA)、腰椎ODI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等感染指标,病原耐药菌的治疗效果、细菌培养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采用后外侧经皮椎间孔镜下清创术联合软组织浸泡法,获取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90%。A/B组的VAS、JOA、ODI,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术后7 d的JOA评分A组分数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 d的ODI评分A组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指标中,CRP、ESR在术后3 d、术后7 d、A组远小于B组,且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结合软组织浸泡法细菌培养率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感染指标;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细菌毒力强、高热、炎症指标较高、预估置入内固定物感染风险较高、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的高危患者人群安全有效。

关键词

细菌感染 / 腰椎间隙感染 / 椎间孔镜 / 微创治疗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由, 丁恒, 崔亮, 赵元曦, 展恩雨, 李兴国 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5): 94-102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333KB)

5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