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吴雪娇, 彭江丽, 樊浩, 王璐, 陈洁, 刘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3) : 157 -165.

PDF (680KB)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3) : 157 -165.

31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696K)

摘要

目的 分析31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患者临床特点,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住院治疗符合ATB-DILI诊断的初治结核患者,按性别、年龄、既往史、结核类型、合并疾病、导致肝损伤的抗结核方案频次、保肝药使用情况、处理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310例患者,男,148例(47.74%),女,162例(52.26%)。平均年龄(44.33±17.47)岁。34例患者有过敏史。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用药(244例,78.71%)是导致肝损伤例数最多的抗结核方案。ATB-DILI患者开始使用结核方案至出现肝损伤的中位时间为30 d,住院时间平均为(16.39±7.01)d。使用最多的保肝药物为还原型谷胱甘肽(154例,49.68%),大多数患者联合使用2种保肝药(128例,41.29%)。肝损伤好转257例(82.90%),53例未愈(17.10%)。好转与未愈相比,饮酒、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严重程度和ALP偏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用抗结核药物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基础肝病史和酗酒史,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抗结核药比单一药物的应用造成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要大,应谨慎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并探索改良的抗结核方案,同时抗结核治疗期间尤其是用药后30 d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 临床特点 / 影响因素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吴雪娇, 彭江丽, 樊浩, 王璐, 陈洁, 刘晖 31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3): 157-16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80KB)

1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