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疗效分析

刘胜, 袁飞, 周红庆, 刘明生, 邹东桓, 李钰, 陈冠宇, 郭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6) : 71 -78.

PDF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6) : 71 -78.

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降低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加速患者术后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接受该术式的62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分为常规组(n=25)和重建组(n=37),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病情恢复情况,评估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重建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常规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4)d vs4(3,5)d,P=0.032]、腹腔引流时间[12(10,13.5)d vs 14(12,15)d,P=0.006]、盆腔引流时间[12(9,13.5)d vs 14(11,16)d,P=0.015]、术后住院时间[18(15.5,26)d vs 25(17,30.5)d,P=0.016],住院费用[(53 695.67±10 182.43)元vs (60 803.73±14 449.24)元,P=0.027];术后营养指标:重建组总蛋白[(64.49±6.82) g/L vs (61.56±4.03) g/L,P=0.038]和白蛋白[(36.08±5.29) g/L vs (33.40±3.57) g/L,P=0.020]水平较常规组更高。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常规组44.00%vs重建组32.43%(P=0.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其余资料:一般资料指标、术后球蛋白和前白蛋白、是否留置胃管、输尿管支架拔除时间、尿管拔出时间、吻合口瘘、尿瘘、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为肠道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减少了术区粘连,能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腹腔及盆腔引流时间,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但其能否有效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仍需更多数据及实验来验证。

关键词

膀胱癌 / 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 / 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 / 术后肠梗阻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胜, 袁飞, 周红庆, 刘明生, 邹东桓, 李钰, 陈冠宇, 郭峰 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疗效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6): 71-78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