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解析直接空气捕集用固体胺吸附剂的构效关系

周志斌, 张智渊, 邱雨晴, 董越, 赵国江, 曾垌皓, 吴晓宇, 郭本帅, 戴一阳, 周利, 刘冲, 代忠德, 吉旭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5, Vol. 57 ›› Issue (05) : 79 -90.

PDF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5, Vol. 57 ›› Issue (05) : 79 -90.

机器学习解析直接空气捕集用固体胺吸附剂的构效关系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当前,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蓬勃发展,已成为高效的负碳技术,也是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关键路径。高性能的吸附剂材料是保障DAC技术产业化部署的核心要素,其中固体胺吸附剂因性能优异备受关注。通过对全球固体胺吸附剂的CO2吸附实验数据进行系统性挖掘和整合,本文运用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吸附剂的24个特征描述符(涉及基底组分、孔隙性质、有机胺属性及实验条件等)与其CO2吸附容量之间的预测模型,获得了训练集决定系数R2=0.964、测试集R2=0.823的性能。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固体胺吸附剂的CO2吸附容量受到多重因素影响,24个特征描述符与CO2吸附容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进一步运用SHAP分析方法定量解析了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揭示了决定固体胺吸附剂CO2吸附容量的关键参数。其中,有机胺负载量对吸附剂CO2吸附量的正向贡献度最高,可达0.46 mmol/g,其他重要的特征描述符还包括:测试所用CO2浓度、实验温度、吸附剂的BET表面积和孔隙率、基底的元素组成(如O、C、F)等。针对新型DAC固体胺吸附剂的开发,本文建议选择具有高孔隙率的杂化材料作为基底,并采用低聚合度的有机胺且实现其高负载量;同时,对吸附工艺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采用更低的操作温度等。本研究聚焦新型DAC固体胺吸附剂的开发,有利于加快DAC负碳技术的开发与部署,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直接空气捕集 / 固体胺吸附剂 / 机器学习 / 碳捕集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周志斌, 张智渊, 邱雨晴, 董越, 赵国江, 曾垌皓, 吴晓宇, 郭本帅, 戴一阳, 周利, 刘冲, 代忠德, 吉旭. 机器学习解析直接空气捕集用固体胺吸附剂的构效关系[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5, 57(05): 79-90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