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倾向性匹配法分析侧后路PE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

冯其斌, 董小华, 潘国强, 何浩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8 ›› Issue (03) : 281 -286.

PDF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8 ›› Issue (03) : 281 -286.

基于倾向性匹配法分析侧后路PE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基于倾向性匹配法分析侧后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开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93例接受侧后路PELD术治疗(PELD组),87例实施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开窗组),按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共75对患者匹配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应激指标变化、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腰椎活动度、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PELD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较和卧床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开窗组(P <0.05)。术后1~7 d,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降低,且PELD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疼痛程度均较开窗组低(P <0.05)。术后1 h,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 h,两组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和皮质醇(Cor)水平均显著性低于术后1 h,且PELD组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术前,且PELD组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PELD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LD组术后感染、脑脊液漏和椎间盘再突出并发症发生率与开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侧后路PELD术相比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术在改善腰椎活动度、功能恢复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 髓核摘除术 / 侧后路经皮内窥镜 / 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 / 腰椎活动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冯其斌, 董小华, 潘国强, 何浩 基于倾向性匹配法分析侧后路PE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81-28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1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