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临床效果及量效分析

刘立群, 彭敏红, 吴海霞, 朱锦隆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 2024, Vol. 47 ›› Issue (03) : 332 -335.

PDF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 2024, Vol. 47 ›› Issue (03) : 332 -335. DOI: 10.16068/j.1000-1824.2024.03.030

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临床效果及量效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分析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以及量效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和南部战区空军医院诊治的中枢性面瘫15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6组,每组25例患者。A组:频率为16次/min电针联合60 g黄芪补阳还五汤;B组:频率为22次/min电针联合60 g黄芪补阳还五汤;C组:频率为26次/min电针联合60 g补阳还五汤;D组:频率为16次/min电针联合120 g黄芪补阳还五汤;E组:频率为22次/min电针联合120 g黄芪补阳还五汤;F组:频率为26次/min电针联合120 g黄芪补阳还五汤。对比6组疗效。结果:治疗后,6组患者鼻唇沟、口角静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A组治疗后鼻唇沟、口角静态评分最高,其次为B组,C、D、E、F组较低(P <0.05)。6组患者张嘴微笑、耸鼻、唇吸吮随意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组间比较,A组评分最低,其次为B、C、D组,再次为E、F组(P <0.05)。治疗后,口角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C、D、E、F组较高(P <0.05);眼周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C、D、E、F组较高(P <0.05);额周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其次为C、D、F组,E组较高(P <0.05);颧周区温度比较,A、B组较低,其次为C、D组,E、F组较高(P <0.05)。结论:对于不同表现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采用相应剂量黄芪补阳还五汤及电针强度治疗即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好,能改善患者面部微循环,提高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 针药结合治疗 / 中枢性面瘫 / 临床效果 / 量效关系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立群, 彭敏红, 吴海霞, 朱锦隆 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临床效果及量效分析[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4, 47(03): 332-335 DOI:10.16068/j.1000-1824.2024.03.030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