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转换段新沂地裂缝成生机理及构造意义
徐继山 , 彭建兵 , 隋旺华 , 安海波 , 李作栋 , 徐文杰 , 董培杰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3) : 470 -481.
郯庐断裂转换段新沂地裂缝成生机理及构造意义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of Xinyi earth fissures in Tan-Lu fault transition section
新沂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转换段的关键部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沂地区共发现地裂缝灾害点28处。这些地裂缝以群发的形式发育在南马陵山以西、沂河—骆马湖以东的区域内,地裂灾害影响区面积达100 km2。新沂地裂缝与地层结构、地震活动、地下水开采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利用实地调查与勘探手段,新近查明了新沂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它们具有走向一致性、纵向尖灭性、局部群发性等特点,且与邻近断裂(郯庐断裂带次级断裂F3)具有高度一致性,属于区域构造控制型地裂缝。以新沂地区地质构造为原型,构建了逆断层作用下地裂缝成生物理试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逆断层断距加大而依次呈剪裂段、离层段、弯裂段等发展过程。结合新沂地区“地堑-地垒-地堑”组合结构,新沂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可概括为“跷跷板”构造模型,在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地下水波动等作用下,下沉段受挤压,上升段因抬升而弯裂,从而形成地裂缝。研究新沂地区地裂缝,对揭示郯庐断裂带“北-中-南”段构造变化和“深-浅-表”部结构联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地裂缝 / 郯庐断裂带 / 地震 / 逆断层 / 构造应力 / 华北板块
earth fissure / Tan-Lu Fault Zone / earthquake / reverse fault / tectonic stress / North China Plate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