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构造热机制与成烃效应

刘金萍 , 王改云 , 简晓玲 , 朱传庆 , 胡小强 , 袁晓蔷 , 王超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4) : 206 -218.

PDF (6609KB)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4) : 206 -218. DOI: 10.13745/j.esf.sf.2023.6.20
非主题来稿选登:新能源与成烃成藏作用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构造热机制与成烃效应

作者信息 +

Tectono-thermal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ction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Eastern Sub-basin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6766K)

摘要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小型叠合断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对其经历的复杂构造-热演化史尚未有相关研究。本文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两种古温标进行多方法的热史模拟,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的热流史及地温梯度的变化,并恢复了盆地的剥蚀量及抬升剥蚀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东部次盆地从中侏罗世至今,经历了古热流由高(75~90 mW/m2,120~100 Ma)到低(60 mW/m2,40 Ma),然后再升高至现今(70 mW/m2)的过程,且早期(100~70 Ma)降温缓慢,后期(70~40 Ma)降温快速。古地温梯度相应地呈现由高(34~36 ℃/km)到低(23 ℃/km),再升高(28 ℃/km)的变化趋势。 东部次盆地晚白垩世之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高于现今的地温梯度和热流,这与盆地由断陷阶段-坳陷阶段的演化过程一致。东部次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经历了较强的抬升剥蚀,地层的剥蚀厚度为1.0~1.5 km,在100~90 Ma地层沉积开始缓慢或停止,明显的剥蚀过程发生在85~40 Ma,其中70~40 Ma为快速剥蚀阶段。东部次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影响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中上侏罗统两套烃源岩都存在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烃过程,在中部坳陷内的主体生烃坳陷,晚白垩世—始新世地层剥蚀厚度较小,且渐新世之后地层沉积厚度较大,现今能够达到的地温也越高,有利于烃源岩晚期生烃,证实了该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应围绕主体生烃坳陷寻找有利成藏区。

关键词

东部次盆地 / 磷灰石裂变径迹 / 镜质体反射率 / 构造热演化史 / 成烃效应

Key words

Eastern Sub-basin / apatite fission track / vitrinite reflectance / tectonic-thermal history /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ction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金萍, 王改云, 简晓玲, 朱传庆, 胡小强, 袁晓蔷, 王超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构造热机制与成烃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4): 206-218 DOI:10.13745/j.esf.sf.2023.6.20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1136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70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42406)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609KB)

2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