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鲁夸裂谷盆地氦气充注及成藏机理研究

吴义平, 王建君, 陶士振, 王青, 雷占祥, 李谦, 张宁宁, 王晓波, 杨怡青

地学前缘 ›› 2025, Vol. 32 ›› Issue (02) : 261 -276.

PDF (6246KB)
地学前缘 ›› 2025, Vol. 32 ›› Issue (02) : 261 -276. DOI: 10.13745/j.esf.sf.2024.2.5

坦桑尼亚鲁夸裂谷盆地氦气充注及成藏机理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6395K)

摘要

氦气成藏机理具有特殊性,比油气系统更复杂。自1967年在坦桑尼亚克发现富氦温泉以来,尚未发现规模氦气田,鲁夸裂谷盆地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值得关注。本文利用地球化学、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该盆地生氦资源量、氦气释放过程和充注机制,进而探讨了氦气勘探潜力。研究表明:中、新生代裂谷对盆地氦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地表氦气含量为1.0%~10.2%,载体气类型为氮气、二氧化碳和甲烷,3He/4He值在0.039~0.053 Ra之间,表现为壳幔混源特征,盆地基底和沉积岩生氦量为367亿m3;氦气从源岩到圈闭以及地面经历了生成、释放、运移、充注和溢出5个过程。氦气充注机制主要表现为氮气-氦气脱溶充注、煤层气-氦气萃取充注和二氧化碳-氦气萃取充注3种。其中氮气为深部成因的无机气,与氦气具有同源特征,为盆地的主要充注模式;煤层气来源于盆地沉积中心,与氦气为异源同储;二氧化碳为变质成因无机气,与氦气共生机制与煤层气相同。盆地的有利成藏区带为盆地边界断层(BMF)带。在此处的上覆土壤带,氦气含量比背景值高出35%,目前已发现12个盆地边界断层圈闭(BMFC),风险前氦气远景地质资源量为57.4亿m3,占盆地待发现资源量的64.6%,成为裂谷盆地的有利勘探目标。

关键词

气苗 / 盆地边界断层圈闭 / 脱溶 / 萃取 / 氦源 / 聚集 / 潜力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吴义平, 王建君, 陶士振, 王青, 雷占祥, 李谦, 张宁宁, 王晓波, 杨怡青 坦桑尼亚鲁夸裂谷盆地氦气充注及成藏机理研究[J]. 地学前缘, 2025, 32(02): 261-276 DOI:10.13745/j.esf.sf.2024.2.5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246KB)

1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