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对岩溶碳汇稳定性影响研究

孙彩云 , 郑冰清 , 李俊 , 符洪铭 , 孙荣卿 , 刘红豪 , 廖祖莹 , 江红生 , 吴振斌 , 夏世斌 , 王培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5) : 430 -439.

PDF (2120KB)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5) : 430 -439. DOI: 10.13745/j.esf.sf.2024.2.9
“综合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中和”专栏

沉水植物对岩溶碳汇稳定性影响研究

作者信息 +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bmerged plants on the stability of karst carbon sink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2170K)

摘要

岩溶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其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地球上每年约45%的光合作用发生在水环境中,而岩溶区沉水植物如何影响岩溶碳汇稳定性仍不明确。以3条岩溶区河流中的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pH-drift技术和元素化学计量学,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开展了沉水植物对岩溶碳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DR中沉水植物有8种,CTR中沉水植物有5种,HXR中沉水植物有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趋势均为ZDR>HXR>CTR。在3条河流中沉水植物的优势种为苦草、海菜花、竹叶眼子菜和黑藻,且均具有利用$\mathrm{HCO}_{3}^{-}$的能力。ZDR、HXR和CTR中沉水植物的年固碳量分别为8.56×103、4.83×103 和3.88×103 g·m-2·a-1,平均值为5.76×103 g·m-2·a-1,分别是草地的37.65倍和人工林的40.56倍。3条河流中沉水植物多样性越高,其固碳量也越高。总的来说,在岩溶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发挥着碳泵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岩溶碳汇的稳定性。

关键词

岩溶碳汇 / 沉水植物固碳 / 植物多样性 / 优势种植物 / 河流类型

Key words

karst carbon sink /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submerged plants / plant diversity / dominant species of plants / river type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孙彩云, 郑冰清, 李俊, 符洪铭, 孙荣卿, 刘红豪, 廖祖莹, 江红生, 吴振斌, 夏世斌, 王培 沉水植物对岩溶碳汇稳定性影响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5): 430-439 DOI:10.13745/j.esf.sf.2024.2.9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2285)

中国地质调查局云贵高原湖区湖泊调查项目(DD20230512)

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创课题([2023]10-2023-03)

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AB06025)

中国科学院乡村振兴项目(KFJ-XCZX-202303)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20010905)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技战略研究项目(2023-ZL-23)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120KB)

2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