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

胡晗 , 张立飞 , 彭卫刚 , 兰春元 , 刘志成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6) : 282 -303.

PDF (22063KB)
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6) : 282 -303. DOI: 10.13745/j.esf.sf.2024.6.80
非主题来稿选登

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

作者信息 +

Formation of graphite in ultrahigh-pressure pelitic schists from the southwestern Tianshan: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migration and sequestration in subduction zones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22592K)

摘要

大洋沉积物是俯冲带碳输入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俯冲带“加工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碳和无机碳。探索这些碳在俯冲带的命运对于更好地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至关重要。虽然超深金刚石和岛弧碳排放的证据强调了俯冲有机碳在这一循环中的作用,但有机碳俯冲到弧下深度的岩石学证据仍然缺乏。此外,在俯冲带(超)高压((U)HP)条件下形成的非生物成因CH4流体的命运仍未得到充分探索。中国西南天山洋壳型HP-UHP变质带以低地温梯度的冷俯冲为特征,富含含碳(如碳酸盐、石墨、CH4、CO2等)岩石,是研究俯冲带碳循环的理想天然实验室。本文对新疆西南天山造山带超高压泥质片岩中不同类型石墨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拉曼光谱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两种类型的石墨:Type-1石墨以微小包裹体形式存在于石榴石中,δ13CTOC值较低(-24.3‰~-23.2‰),表明其为生物成因;Type-2石墨呈平行于片理的条带状分布,δ13CTOC值较高,为-14.8‰~-12.5‰,表明其来源于非生物成因的前驱体。扫描电镜图像和拉曼光谱表明,这两种类型的石墨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结晶度。通过热力学模型、金红石Zr温度计和碳质物质的拉曼光谱(RSCM),我们对这两类石墨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约束。Type-1石墨是由俯冲板块中有机碳在进变质作用中石墨化形成的,温度达到530~555 ℃。Type-2石墨在峰期榴辉岩相变质条件下(约2.7 GPa、530 ℃)从COH流体中沉淀出。与Type-2石墨相关的含CH4流体包裹体和热力学模拟表明,CH4流体中的碳可能通过氧化作用沉淀出石墨。石榴石中Type-1石墨与柯石英共存的岩石学特征和相平衡模拟计算表明,有机碳来源的石墨可以俯冲至超过90 km的弧下深度。这为有机碳向地幔深度俯冲提供了岩石学证据,可能为解释δ13C值较轻的金刚石的起源提供线索。Type-2石墨强调了俯冲带碳流动性的局限性,这一过程可能会影响碳在俯冲带的停留时间,并调节弧火山的碳释放。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强调了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在控制俯冲带COH流体的命运和碳迁移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氧逸度变化的岩性界面。进一步研究这些CH4流体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迁移,对于更好地理解俯冲带中碳的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石墨化 / 流体沉淀石墨 / 有机碳 / COH流体 / 西南天山 / 俯冲带深部碳循环

Key words

graphitization / fluid-deposited graphite / organic carbon / COH fluid / southwestern Tianshan / deep subduction zone carbon cycle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胡晗, 张立飞, 彭卫刚, 兰春元, 刘志成 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6): 282-303 DOI:10.13745/j.esf.sf.2024.6.80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204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A0708501)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2063KB)

1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