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虚拟自杀范式适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样本

黄丹丹, 张涛, 刘世栋, 舒童, 刘涛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24, Vol. 32 ›› Issue (03) : 493 -498.

PDF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24, Vol. 32 ›› Issue (03) : 493 -498. DOI: 10.16128/j.cnki.1005-3611.2024.03.002

中国文化背景下虚拟自杀范式适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样本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虚拟自杀范式是一种用于实验室内研究自杀原因的转化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该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方法:选取19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利用虚拟自杀范式进行实验,并使用自杀意念量表(SIOSS)、人际需求问卷(INQ)、简式Barratt冲动性量表(BBIS)、风险领域特异性量表(DOSPERT)、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获得性自杀能力—无畏死亡量表(FAD)、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分量表以及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虚拟自杀范式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度进行评估。结果:安全性方面:虚拟自杀场景与对照场景暴露后自杀意念、自杀能力及自杀风险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态效度方面:(1)虚拟自杀场景的真实感和自杀相关性评分显著大于零(P<0.001),且唤起了比对照场景更高的消极情绪(P<0.001);(2)虚拟自杀选择率为8.33%;(3)虚拟自杀的选择受到自杀意念(OR=9.875)、归属受挫(OR=1.102)、累赘感知(OR=1.154)、冲动性(OR=1.228)和风险倾向(OR=1.043)影响。结论:虚拟自杀范式在安全性和生态效度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特质,可用于研究国内大学生群体的自杀问题。

关键词

自杀 / 虚拟现实 / 适用性 / 大学生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黄丹丹, 张涛, 刘世栋, 舒童, 刘涛生 中国文化背景下虚拟自杀范式适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样本[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 32(03): 493-498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4.03.002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5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