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一项解释现象学分析研究

周树芝, 张瑞, 秦珂怡, 王丽霞, 梁宇颂, 余易达, 谷传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25, Vol. 33 ›› Issue (03) : 631 -637.

PDF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25, Vol. 33 ›› Issue (03) : 631 -637. DOI: 10.16128/j.cnki.1005-3611.2025.03.034

巴林特小组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一项解释现象学分析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探索巴林特小组对存在人际困扰的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及有效因素。方法:公开招募56名存在人际困扰与阈下抑郁的在校大学生,分7个批次开展巴林特小组干预。随机筛选16人参与干预后半结构化访谈,运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与主题提炼。结果:巴林特小组促进参与者在认知、情绪、自我和人际关系四个维度的积极转变,其有效因素涉及团体动力、成员互动、带领者领导、成员自身独特性4大类属下的14个因素。结论:巴林特小组对存在人际困扰的阈下抑郁大学生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改善负面情绪;促进认知重构,拓宽思维维度;增强自我接纳,提升心理能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降低人际困扰。除具有常规团体的有效因素外,巴林特小组还具备独特的有效因素,包括认同他人、被他人认同、多视角呈现和反思空间。

关键词

巴林特小组 / 阈下抑郁 / 人际困扰 / 解释现象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周树芝, 张瑞, 秦珂怡, 王丽霞, 梁宇颂, 余易达, 谷传华 巴林特小组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一项解释现象学分析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5, 33(03): 631-637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5.03.034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