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及评估病情程度价值

张敬, 李锦, 王佳, 纪叶, 韩敬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3, Vol. 40 ›› Issue (01) : 140 -146.

PDF (1275KB)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3, Vol. 40 ›› Issue (01) : 140 -146. DOI: 10.16190/j.cnki.45-1211/r.2023.01.02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及评估病情程度价值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1304K)

摘要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及对病情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17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眩晕分级患者临床资料、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F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衡功能[前庭症状指数(VSI)、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平衡时间],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对BPPV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随着BPPV患者眩晕分级加重,椎—基底动脉系统PSV、EDV、MFV、BBS评分、计时平衡时间下降,RI、PI及VSI指数升高(P<0.05)。BPPV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PSV、EDV、MFV与VSI评分呈负相关关系,与BBS评分、计时平衡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I、PI与VS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与BBS评分、计时平衡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BPPV患者病情程度AUC均>0.7。结论: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BPPV患者平衡功能密切相关,监测上述参数变化情况可辅助临床判断病情程度,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椎—基底动脉系统 / 血流动力学 / 平衡功能 / 病情程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敬, 李锦, 王佳, 纪叶, 韩敬哲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及评估病情程度价值[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0(01): 140-146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3.01.022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275KB)

3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