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颌下腺类器官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唐锦平, 姚茜, 崔昆, 苏敬雅, 刘欣丽, 卢苇, 霍慧敏, 黄中恒, 韦正波, 谢莹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3, Vol. 40 ›› Issue (06) : 960 -966.

PDF (3718KB)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3, Vol. 40 ›› Issue (06) : 960 -966. DOI: 10.16190/j.cnki.45-1211/r.2023.06.010

小鼠颌下腺类器官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3806K)

摘要

目的:本实验拟建立小鼠颌下腺(SMG)的类器官辐射损伤模型,为唾液腺辐射损伤修复相关研究提供模型支持。方法:取4周龄小鼠SMG组织利用胶原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基质胶中培养并传代。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SMG类器官生长形态。组织包埋后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角蛋白(CK8)及水通道蛋白(AQP5)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唾液淀粉酶(AMS)含量,利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小鼠SMG类器官模型进行不同剂量(0 Gy、5 Gy、10 Gy、15 Gy)的X线照射;通过ATP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结果:小鼠SMG类器官呈类圆形球体生长,随着传代培养可见小叶结构形成。小鼠SMG类器官中CK8、AQP5染色阳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AMS表达,证实SMG类器官属腺上皮来源并具有分泌AMS功能。放射性照射使类器官增殖速度减慢,球体周围近似崩解形态。ATP细胞活力检测显示,细胞活力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下降(P<0.05),照射剂量为10 Gy时,细胞活力约为0 Gy组的50%。结论:小鼠SMG类器官辐射损伤模型构建成功,且10 Gy为唾液腺辐射损伤修复相关研究的最适宜的放射剂量。

关键词

颌下腺细胞 / 类器官 / 辐射损伤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唐锦平, 姚茜, 崔昆, 苏敬雅, 刘欣丽, 卢苇, 霍慧敏, 黄中恒, 韦正波, 谢莹 小鼠颌下腺类器官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0(06): 960-966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3.06.010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3718KB)

3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