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冯艳兰, 杨静静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1 ›› Issue (02) : 283 -288.

PDF (1184KB)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1 ›› Issue (02) : 283 -288. DOI: 10.16190/j.cnki.45-1211/r.2024.02.017

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1211K)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期为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高压氧治疗的182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不良组(n=119)与预后良好组(n=63)。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析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因素预测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为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为保护因素(均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预测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9、0.610、0.794、0.779(均P<0.05),且模型可靠、稳定(AUC=0.894,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为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 高压氧治疗 / 预后 / 影响因素 / 预测模型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冯艳兰, 杨静静 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1(02): 283-288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4.02.017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184KB)

4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