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作用机制

刘瑜, 钱宇星, 招敏虹, 曾美玲, 高修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2 ›› Issue (02) : 255 -260.

PDF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2 ›› Issue (02) : 255 -260. DOI: 10.16190/j.cnki.45-1211/r.2025.02.01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作用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搜索黄连温胆汤主要药物成分以及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及Dis-GeNET数据库获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靶基因。取两者交集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梳理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应用R语言和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之间的结合能力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黄连温胆汤主要有效成分161个,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靶点695个。网络和富集分析提示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刺芒柄花素等有效成分是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NOS3、MAPK14、F2、NOS2、ESR1等基因是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潜在核心靶点。筛选出的靶点显著富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信号通路。结论:黄连温胆汤主要通过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刺芒柄花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NOS3、MAPK14、F2、NOS2、ESR1等靶基因,介导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发挥对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 / 盆腔炎性疾病 / 网络药理学 / 分子对接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瑜, 钱宇星, 招敏虹, 曾美玲, 高修安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连温胆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作用机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2(02): 255-260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5.02.013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7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