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

张玉梅, 陈南萍, 姚奕凯, 章巧

实用临床医学 ›› 2025, Vol. 26 ›› Issue (02) : 17 -21+26.

PDF
实用临床医学 ›› 2025, Vol. 26 ›› Issue (02) : 17 -21+26. DOI: 10.13764/j.cnki.lcsy.2025.02.004

针刀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刀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8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部主动活动度(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左屈角度、右屈角度、左旋转角度、右旋转角度),经颅多普勒超声指标(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血管搏动指数),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4%(P<0.05);2组治疗后颈部主动活动度、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阻力指数、血管搏动指数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2组治疗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针刀 / 热敏灸 / 颈源性眩晕 / 颈部主动活动度 / 炎症因子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玉梅, 陈南萍, 姚奕凯, 章巧 针刀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学, 2025, 26(02): 17-21+26 DOI:10.13764/j.cnki.lcsy.2025.02.004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