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施源, 刘卫红, 邱隆伟, 高雪峰, 董道涛, 王宇喆

古地理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3) : 700 -713.

PDF (53753KB)
古地理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3) : 700 -713. DOI: 10.7605/gdlxb.2024.03.046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作者信息 +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hizigou and Qigequan Formations in Qigequan Anticline in Qaidam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mineraliz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55042K)

摘要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 (1)狮子沟组富泥质砂,呈现退积旋回; 七个泉组富砾,呈现进积旋回,底部与狮子沟组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内部发育规模稍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 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层中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2)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由此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3)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该事件催生出含矿构造,并加大了源区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和空间展布。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则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中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的砂(砾)泥互层带可作为关键沉积控矿标志。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分析提供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对理解柴达木盆地其他背斜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施源, 刘卫红, 邱隆伟, 高雪峰, 董道涛, 王宇喆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J]. 古地理学报, 2024, 26(3): 700-713 DOI:10.7605/gdlxb.2024.03.046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53753KB)

14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