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袁京, 方永军, 周锋, 刘梦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12) : 108 -112.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12) : 108 -112.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4.12.020

川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危重的出血性神经重症,其致死率高,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迟发性脑梗死和脑积水等。SAH属出血性中风的一种,中医学主张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治疗。SAH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等。西医药物治疗对改善SAH患者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川芎多用于活血行气和缓解头痛,研究证实,川芎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舒张血管等多重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川芎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防治SAH,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该文针对川芎及其活性成分治疗SAH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川芎对SAH确有治疗效果,川芎主要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症反应、减轻血脑屏障破坏及缓解CVS几个方面发挥出对SAH的治疗效果,其中以川芎嗪为代表的活性成分效果尤为显著。

关键词

川芎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药理机制 / 综述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袁京, 方永军, 周锋, 刘梦媛 川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理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6(12): 108-112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4.12.020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